來源:投資界(微信公眾號ID:PEdaily2012)于麗麗
今年夏天,頂流非Labubu莫屬。
年輕人有多愛這個尖牙、長耳朵的布娃娃?盲盒開不到、代購搶不上、二手市場價格水漲船高。在紐約世貿中心、倫敦牛津街,東京、首爾街頭,無數年輕人通宵排隊只為搶在門店一開門成為“有bu一族”。
正如近期泡泡瑪特發布半年報業績,2025年上半年的營收已經超過2024年全年收入。這催生股價進一步大漲,截至最近一個交易日,泡泡瑪特港股收盤市值突破4300億港元。
泡泡瑪特的爆紅,是中國潮玩產業的一次逆襲。而探尋泡泡瑪特背后的制造密碼,“中國潮玩之都”東莞映入眼簾。從早年間承接漫威、高達等海外大品牌的代工,到為國貨品牌供貨,這里上演一場產業升級。
隱秘潮玩之都
Labubu的神話在這里發生。
2017年,當泡泡瑪特簽下Labubu準備量產時,創始人就曾奔波于東莞各個工廠之間。當時的東莞,已是全球重要的玩具產業帶聚集地。直至2020年,東莞有超過30家代工廠、合作企業為泡泡瑪特供貨。數據顯示,目前東莞為泡泡瑪特提供了超70%的產能。
“潮玩之都”并非生而不凡——最早東莞玩具工廠主要為代工為主,外資企業為東莞培養了最早一代本土玩具人。1980年第一家玩具工廠落戶東莞起,一批以代加工為主的港臺玩具企業陸續來到東莞,為迪士尼、漫威、高達等全球知名IP提供代加工服務。
東莞發布評論區
近些年,潮玩經濟、谷子經濟風起,通過購買IP版權做衍生品的模式崛起。Labubu正是這股潮玩熱潮的典型代表。除泡泡瑪特之外,52 TOYS、TOP TOY、奧飛娛樂、卡游動漫等國內動漫潮玩領域的頭部企業,都跟東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52 TOYS去年還在東莞潮玩中心設立供應鏈事業部,在東莞石排生產的年訂單產品達350萬只。
此外,東莞潮玩企業先后創立TOYCITY、摩動核、拼酷等品牌和Laura(勞拉)、星甲魂將傳、十里紅妝等原創IP。現在,東莞已擁有超過4000家玩具生產企業、近1500家上下游配套企業,是全國最大的玩具出口基地。全球動漫衍生品1/4由東莞制造,中國近85%的潮玩產自東莞。
其中,石排鎮坐落著中國潮玩之都,是東莞潮玩產業產值最大、擁有潮玩企業及自主品牌最多的街鎮。在潮玩中心周圍5平方公里、15分鐘車程的范圍內可高效滿足“設計-打樣-生產-銷售”全鏈條需求。
回想2022年,“潮玩經濟”這一詞匯首次寫入東莞市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東莞發布《東莞市加快潮玩產業發展若干措施(試行)》,提出了11條針對潮玩產業的具體政策。2025年,東莞發布《關于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潮玩產業被納入“8+8+4”現代產業體系,政府設立專項扶持資金,用于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品牌建設和市場拓展等。
東莞另一面:理工大學落地
擁山簇林,環湖之中,一所年輕的大學在東莞誕生——大灣區大學。
理工為主、精理強工,這所大學呼喚已久。早在2019年頒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就明確 “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今年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大灣區大學三年發展規劃(2025—2027)》《大灣區大學十年發展規劃(2025—2034)》。隨后6月,教育部正式復函廣東省,同意設立大灣區大學。今年開始首屆招生,據悉大灣區大學首批5個普通本科專業,計劃今年在廣東招收80名學生。在本科階段,入學不分專業,二年級起可自由選擇專業,支持跨學科輔修。
這所新大學以“理工科、小而精、新型研究型”為辦學定位,創校負責人由國際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大前副校長田剛擔任,并有10名院士加盟。學校為學科和專業描繪出未來:
物質科學學院,關鍵詞是解構萬物、材料革新、大科學裝置,適合癡迷物理實驗、渴望破解材料密碼的未來科學家。
理學院,關鍵詞是數學哲思、量子奧秘、國際學術天團,適合追問宇宙本質、熱愛公式推導的真理探索者。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關鍵詞是代碼革命、6G領航、華為技術聯盟,適合夢想用算法改變世界、投身通信與人工智能的極客少年。
先進工程學院,關鍵詞是智能制造、機器人革命、 碳中和先鋒,適合熱衷動手實踐、立志推動工業4.0的技術創客。
不難看出,這與大灣區的產業優勢不謀而合。學校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教和產業創新優勢,致力于踐行新時代“大學+大科學裝置(高端科研機構)+科技龍頭企業”發展戰略,學校與華為、OPPO、vivo等龍頭企業簽署合作協議,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中國散裂中子源、鵬城實驗室等科研院所具有深度合作關系。
那么,大灣區大學為何選擇落戶東莞?
大灣區大學副校長李曉明校長曾公開表示:“東莞是全國“萬億”(GDP超萬億元,人口超1000萬人)城市中,唯一的地級市。是經濟發展的高地,但卻是高等教育的相對洼地。”
從一個GDP僅6億元的農業縣,發展到全國第15個萬億GDP、千萬人口的“雙萬之城”,東莞用了40年。松山湖科學城是東莞科技創新的縮影。值得一提的是XbotPark機器人基地,如今已走出超過140家硬科技企業,孵化出云鯨智能、海柔創新、松靈機器人、逸動科技、本末科技一眾明星企業。
人才如 “種子”,企業如 “土壤”,而生態就像 “氣候”。唯有三者協同,才能讓城市在產業變革的浪潮中不掉隊。
基金一幕
東莞正以產業基金為支點,撬動新一輪產業升級。
2023年,創新組建規模320億元的東莞高質量發展基金體系,由財政和國企共同出資,多方位撬動社會資本爭取形成總規模2000億元的產業基金群。其中重點設立支持促進種子期、初創期科創企業發展的天使投資母基金和支持硬科技領域初創期、成長期項目的創新創業母基金。截至2025年3月底,高質量發展基金累計設立21支子基金,投資項目199個、規模140億元。
近年來,東莞將諸多“創新”放在松山湖。2018年,《東莞松山湖高新區促進基金業發展的實施辦法》出爐,為基金產業發展送上“政策大禮包”,松山湖迎來了基金業的第一次集聚。2021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東莞市金融工作局、松山湖管委會三方共同建設的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服務東莞基地,助力東莞企業更好地對接、融入資本市場。
今年6月,《東莞市便利企業融資賦能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印發,其中指出,加快推動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區建設,支持松山湖出臺風投創投發展扶持政策,持續開展“松湖金融大講堂”、路演、培訓、創新創業大賽等各類科技金融活動,暢通風投創投機構落戶渠道?,依托市園兩級母基金構建完善產業基金體系,吸引知名風投創投機構和社會資本在松山湖集聚發展。
草龍舞、巡龍、茶園游會、舞獅,仍在東莞續寫著千年文脈。“不辭長作嶺南人”正在被賦予新的時代含義——那些循著實驗室微光而來的身影,那些在產業前沿扎根的腳步,正在造就一批“新嶺南人”。
本文章來自網絡轉載; 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其真實性由稿源方負責; 如果您對稿件和圖片等有版權及其它爭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核實情況后進行相關刪除。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原文鏈接:https://news.pedaily.cn/202509/554382.shtml